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当前位置: 研究方向

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1、自主研究课题执行情况

(1)长链非编码RNA(IRAIN)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白血病是人类致死前十位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急性白血病最多见,约占白血病发病率的86%,而其中3/4均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但令人惋惜的是,目前发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治疗上通常采用一般治疗、化学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但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移植后GVHD发生率高及复发率增多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本室的基础研究主要聚焦于白血病的发生及转录机制方面,其中已发现长链非编码RNA(IRAIN)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表达的异常与其甲基化密切相关,并引起甲基转移酶DNMT3A相关调控通路的正反馈回路的激活。同时,在此基础上,应用动物模型和临床标本验证该回路对AML肿瘤形成的影响,为探讨新药对于急性白血病的作用机制及开发新药提供了新的靶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白血病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对于优化移植前预处理方案,探索新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打下基础。

(2)NUMB通过Hedgehog及Notch信号通路调控多发性骨髓瘤肿瘤干细胞及耐药性的机制研究

本课题从NUMB的临床意义入手,研究其与MM疾病分期和耐药的关联;通过细胞生物学、动物模型等方法,解析NUMB对MM细胞Hh和Notch信号通路的负调节作用,阐述其对MMSC和MM耐药的调控作用和机制,并深入探索有丝分裂后NUMB不对称分布对MMSC生成的影响和机制,为以NUMB或其上下游为靶点的抗MM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以有效防治MM耐药和复发。

(3)EBV膜蛋白LMP1调控H3K4me3/H3K27me3表观重编程导致鼻咽癌耐药的机制研究

研究目的:EBV膜蛋白LMP1导致鼻咽癌耐药的机制研究

预期目标:筛选LMP1导致鼻咽癌耐药的关键信号分子,阐明其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构建可诱导过表达LMP1基因的表达系统,进一步明确鼻咽癌细胞中LMP1的生物学功能,初步筛选LMP1导致鼻咽癌分化及耐药的效应基因及信号通路。

(4)ENO1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

高度侵袭性是伯基特(Burkitt’s)淋巴瘤突出的临床特征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的治疗手段对阻止其快速侵袭转移效果有限。ENO1作为一种纤溶酶原受体,定位于细胞膜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但ENO1在Burkitt淋巴瘤高侵袭中的病理生理效应和临床意义、以及其高表达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前期研究已发现ENO1在Burkitt淋巴瘤中表达显著增高,且与其细胞株的侵袭能力相关。本课题拟通过体内及体外、细胞株及临床标本双向模型分析ENO1对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探索,通过阐明ENO1高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及高度侵袭性的临床意义,最终为筛选及开发Burkitt’s淋巴瘤选择性的治疗靶点奠定理论基础。

2、开放课题执行情况

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临床研究团队在既往几年中自主设计多个临床方案,通过医学伦成功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临床研究注册平台获得批号),目前各研究均在有序进行中。

(1)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疗效及安全性的多中心、单臂、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研究。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是由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变而来的骨髓衰竭性疾病。患者长期输血依赖,死亡率高达90%,接受常规治疗终身不能治愈。由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率较高,长期的治疗过程导致患者家庭因病致贫,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关于重再Ⅱ型,目前国内外的移植中心均缺乏相关的临床研究。我中心在前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移植手段已经治疗该类患者10余例,生存率超过9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及社会效应。但由于该种疾病的慢性迁延特征,患者输血依赖导致移植前铁沉积、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以及严重的贫血等致使脏器功能损害加重进而不利于造血干细胞的植入、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最终极大增加移植失败的风险,移植难度大。本研究旨在优化预处理方案,建立重型再障Ⅱ型异基因骨髓移植的规范流程,提高重型再障Ⅱ型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该研究已于2018年6月6日完成临床注册,并获得WHO临床研究注册中心授予的注册批号(ChiCTR1800016524),该研究目前纳入受试者9例,患者生存率达88.9%,治疗费用普遍下降3~5万元,该研究目前进行过程中。

(2)骨髓移植预处理方案联合达沙替尼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常规化疗缓解率低,缓解时间短,治疗效果差,伊马替尼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HSCT)治疗Ph+ALL虽然提高了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但仍有近30%的患者会在移植后复发。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较伊马替尼更为强效,复发及耐药几率更低。我中心在国际上首创达沙替尼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尽快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有望显著延长该类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治愈率,减少治疗费用。我中心前期应用达沙替尼序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Ph+ALL患者5例,2年生存率达60%以上,使Ph+ALL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该研究于2018年5月24日完成临床注册,并获得WHO临床研究注册中心授予的注册批号(ChiCTR1800016277),目前该研究纳入受试者12例,患者生存率达75%,该研究目前进行过程中。

(3)复杂染色体核型急性白血病新的特异性标志物转录组结构变异(TSVs)的筛选鉴定及基于TSVs指导的新化疗方案

课题研究目的:开发并建立新的分子标志物识别算法,筛选出染色体复杂核型白血病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弥补这类患者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分子指标,从根本上解决染色体复杂核型白血病疗效差、预后差及死亡率高的问题。